孝文化的社会辐射与渗透机理探析

日期:2017-12-24 08:41:26 作者:了凡同修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辐射与渗透机理 探析

 
    现代行为学创始人奥地利动物学家、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康罗·洛伦兹有一句话:“人生来就是文化的产物”①,并给“文化”下定义:文化就是一套历史性发展的社会标准和仪式的系统,这些标准和仪式被一代代传下来,因为在感情上它们是被认为有价值的”。这与林语堂先生给“文化”所下的定义极其相似:“所谓文化不是指文明,是比较几形的风俗习尚处世接物的精神表现”②。他们认同文化是一种表层的社会现象和深层的精神归属感,这是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首要区别。


    文化分为“主文化”(显学)和“亚文化”(潜学):主文化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并为大多数人所共同接受的文化,如中国汉文化;亚文化是在社会中仅为某一个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如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从文化学角度说,世界有四大文化圈(古希腊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中国文化圈),这些文化圈所有文化的构架都包含经济形态、组织形式、意识形态、价值规范系统等类别。

 
    孝文化源自于孝。“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文,距今4000多年。孝文化作为一个含蕴最广、延绵最长、峰起最高的文化系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文化的核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形成其主要特征: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形态;家长管理、血缘维系的家族组织形式;天下一统、权威至上的意识形态;循规蹈矩、服从与安分的价值规范系统。孝文化的固有功能和结构及其主要特征,已如血液流布五官百骸,灌透整个社会生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并贯穿到自然科学领域,成为最具社会辐射和渗透融通力的显学,影响遍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

 
    孝文化对中国政治的辐射和渗透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已成定论的文明史就达五千年。海内外一些著名学者根据大量考古新发现,已提出将中华文明史提升到7000~10000年的动议。孝文化以其持续时间久、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表现方式多、使用价值大、评价地位高、构筑体系紧,使之散发出浓郁的孝文化气味。

 
    一、孝文化对中国传统理念的影响

 
    政治理念是一切政治方式的动力支撑。笔者窃以为,孝文化对传统中国政治理念的最大影响,即儒家所谓的“家天下”。统治者习惯于将属下和百姓视为“子民”,百姓也习惯把管理者看作“家长”、“父君”、“父母官”。正如曹洞宗禅学《宝镜三昧》所言:“臣奉子君,子顺于父,不顺非孝,不奉非辅。”③否则便是“目无王法”、“大逆不道”、“犯上作乱”、“异端祸种”。最高统治者的嘴、腿、喜怒哀乐,往往是最高法律的源泉、轴心和准绳,直控生杀大权。套用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即“朕即法,法即朕”。《左传》则说“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并总结统治之术道:“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文韬·国务第三》则替“皇上大人”总结:“驭民如父母之爱其子,如兄之爱其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恶;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于已……”

 
    孝的情感在无限膨胀的“家长”权力面前,自身黯然失色,中国历史上皇族内部夫妻反目、骨肉相残、亲情涂炭的惨剧,纷纷上演,屡见不新,便是明证!

    “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④。这首民谣唱的是南北朝刘宋朝庭父子兄弟争夺帝位,自相残杀的故事:宋文帝刘义隆被长子刘劭所杀,刘劭又被其三弟刘骏所杀,夺去帝位。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家喻户晓的《七步诗》,是曹植在其兄魏文帝曹丕刀斧逼迫下的保命诗。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