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交汇 禅悟做人:舍身取义 释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只饥饿的老鹰追捕一只可怜的鸽子。 鸽子对老鹰说:你放过我吧!你现在是在捕食,错过我还有下一个;我现在是在逃命,我的命可只有一条呢。 老鹰说:我何尝不知道你说的道理!但我现在饿坏了,不吃了你 2017-12-27 08:44:33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因果交汇 因果教育能避免恶性竞争、世风日下 推行因果教育,是避免恶性竞争、世风日下的根本有效之法。 现前社会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中国古人所讲的一句话——失教!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小你没有受到好的教育,这个教育是中国几千年相传的家庭教育,你的 2017-12-27 08:44:08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因果交汇 宿命因果论的探讨 佛学从缘起法则出发,阐明业力因果,强调善恶有报、业唯心造,对宿命论等不符合缘起法则的异论邪见,进行了破斥批判。《增一阿含经》说世间有三种邪见,信之者即使德行无亏,也必然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这三种邪见是:一、认为 2017-12-27 08:43:12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因果交汇 为何我们生于此?(下) 我还是个年轻沙弥时,做过一次佛法的讲演。我谈论到拥有财富和财产的快乐,拥有仆人等等,一百位男仆、一百位女仆、一百只大象、一百头乳牛、一百头水牛……样样皆百!在家人真的很喜欢那样,但你能想像照料一百 2017-12-27 08:42:03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因果交汇 积德累功 【原文】 堪羡徐翁仙去时,一生功德不求知。 非关上帝心偏向,父母从来爱好儿。 【注解】 存在心里称「德」,见于行事称「功」,由少到多称「积」,自低至高称「累」德不积不高,功不累不大。如果人能今日积一德,明日又修 2017-12-27 08:41:39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因果交汇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有位居士的家中临时缺盐,便向邻居借了一些。若干年后,他突然忆起这件事的因果,立即还给对方一千斤的盐。 在佛典中有一则故事:有一位很虔诚的居士,十分精进用功。每天将日常生活的工作处理完后,就练习 2017-12-27 08:41:16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因果交汇 为何我们生于此?(上) 我是谁? 我为什么在这里? 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会出生。 这次的雨期安居我没什么体力,身体不适,所以就来到山上呼吸一些新鲜空气。人们来拜访我,我却不能像以往那样地接待他们;我的声音几乎快没了,气也快尽了。现在还能 2017-12-27 08:39:13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因果交汇 以智慧庄严自己的心 瞋恨或忿怒又称无明「一把无明火,烧掉功德林,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这是指人很容易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在一念之间摧毁,这有一点像儿童玩积木,用积木堆房子,堆得很好看,生气的时候,脚一踢,整栋房子就倒下来了;很多人对某一些 2017-12-27 08:38:52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因果交汇 念阿弥陀佛的利益 莲池大师曰: 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优胜持往生咒;亦胜持余咒,亦胜一切诸余功德。胜持往生咒者:持咒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持名则一日一夜,即佛现前。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 2017-12-27 08:38:24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因果交汇 关于因果的责任 学佛不能没有这个智慧,不能造大的罪业。看到别人造,我们尽心尽力来劝阻,他果然停止了,这是很大的功德;你要不能够劝阻,你的罪过也很重。劝阻他不听,那没有问题,那个因果责任他负,我们的心意尽到了,我们的功德圆满了。他能听,当 2017-12-27 08:38:02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因果交汇 优昙婆罗花 在释迦牟尼佛之前,还有六位佛祖曾经住世。我们把释迦如来佛之前的六佛,称之为原始六佛。其中有一位拘那含佛,他在经历重重磨难后,终在优昙婆罗树下成就正觉(《长阿含经》)。 优昙,是传说中仙界的极品之花,因为其花青白无 2017-12-27 08:35:51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因果交汇 忍辱是修道的根本 虽然多年前就听闻忍辱之功德,但很长一段时间,忍辱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我的足够重视。直到后来因缘成熟,我忽然对世尊一切法得成于忍的教诲产生了深重的信心。就我读过的经论而言,修道最要紧的秘诀即在看破放下四字之中。 2017-12-27 08:35:27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因果交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 2017-12-27 08:34:53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因果交汇 爱与慈悲有什么不同? 佛的弟子,有出家的有在家的,人是有情众生,人是有情感的。人从那里来?佛教讲就是爱。十二因缘中,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是一个链条,彼此套在一起。佛祖也主张,在家的弟子过正常的生活, 2017-12-27 08:26:52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
因果交汇 大放生,缘于生辰日 我时常去放生,而且一年中放生的次数越来越多,用于放生的钱也随之增加了不少。这是因为每一次放生都使自己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具有等同意义和价值的! 昨天阴 2017-12-27 08:26:29 阅读 查看评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