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篇家训,一部佛经

日期:2017-12-25 08:41:54 作者:了凡同修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1-14061609353a91.jpg
    读了了凡先生的这四篇教训,心中默然徒生一种莫名的感恩之情。就犹同自己的前辈在几百年前留给自己的谆谆教诲。一字一句都是那么地恳切、那么地诚挚。不由得不感慨,自己怎么会等到快近不惑之年,才有幸读到如此诚恳真实的训戒之文。这四篇文章与其说是了凡先生的四篇家训,毋宁说是给每个有志于断恶修善之人的训导。这四篇文章浓缩了儒释道经典的精髓,也深刻阐释了佛法的真谛。“改过之法”是“诸恶莫作”;“积善之方”是“众善奉行”;“谦德之效”是“自净其意”;“立命之学”是“是诸佛教”。因此说了凡四训等同于一部佛经并不为过,这也就不难理解印光老法师在民国初年就大力推崇这部奇书。面对如今妄念纷飞、喧嚣吵杂的现世,我们当代学佛同修更应该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它,决定受益匪浅。
 
    一、“立命之学”是“是诸佛教”
 
    了凡先生开篇讲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为我们揭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人生真谛。正如六祖慧能所言“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无论是“道德仁义”还是“功名富贵”,如若能够“返躬内省”,“求则得之”。这也是孟子说“是求在我者也”的真实意。这也是佛家教导我们要“随缘”而不“攀缘”的道理,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要真正做到“返躬内省”。
   
    了凡先生对自己的深刻反省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其对自己缺点的认识更是我自己的一面镜子。“不耐烦剧”、“不能容人”、“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简直就是我的真实写照。我还有什么可以怨天尤人的,还能有丝毫指责“命运不公”的怨言吗?的确“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因此要认真践行云谷禅师的教诲“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真正能够体会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才会有真实受用啊!
   
    了凡先生一生改造命运的经历值得我们细心去体会的,还在于他能够锲而不舍,从一点一滴认真去践行的精神。他的第一个“三千善事”是坚持了整整十年的时间(“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才完成;第二个“三千善事”也用了超过三年的时间(从“庚辰”到“癸未”)。我想他老人家的经历至少可以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改过行善的改造命运实践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必须要持之以恒;二者,万事开头难,改过行善刚开始一定是困难重重,障碍多多,然而只要你坚持下去,越作将越顺利,最终将得心应手主宰自己的命运。了凡先生第一个三千善事十年完成,第二个三千善事三年完成,最后达到了“一行可当万善”的境界,这就是给我们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由此我们要深刻领悟了凡先生所言“至精至邃至真至正”的“立命之学”,努力践行“日日知非、日日改过”。真正做到“熟玩而勉行之”,而“毋自旷”,这也是诸佛菩萨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啊!
 
    二、“改过之法”是“诸恶莫作”
 
    “未论行善,先须改过”。了凡先生给我们指出改过首先要发“三心”,即耻心、畏心和勇心。第一是发耻心。“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孟子的一句话点出了“改过之要机“。第二是发畏心。一者要相信因果,虽然你“掩之甚密,文之甚巧”,但“肺肝早露,终难自欺”,最终将是“被人觑破,不值一文”,二者人命无常,过错不论久近、大小,“惟以改为贵”,人命就在呼吸之间,“一息不属欲改无由”啊!第三是发勇心。我们都知道改过,但却都被“因循退缩”所害。因此必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对待过错就应该象“芒剌在肉、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
 
    了凡先生教我们改过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也就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从事上改”是针对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前日有错,今日改之。虽然直截了当,但是如果不明白事理,只是从表面上一事改正了,但其根源没有去除,难免会今天出现这个错误改了,明天另一个类似的错误又发生,无法彻底究竟地改正过错。
 
    因此善于改过的人,应该先明白要改过的道理。这就是“从理上改”的方法。我们平时每个人都有发怒的经历。如果你发怒时能够好好想想:若是别人的过错导致您生气,那么这只是他的不对,和您并不相关,只是与理相悖。而且古人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我们“德未修,感未至”啊!。如果都能够自我反省,那么即使是谤毁、陷害,都应该看作是磨炼自己的好机会。如能作如是观,则“何怒之有”呢。而且,如果您果真能够“闻谤而不怒”。那么别人的谤毁、陷害再厉害,也将“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呀!相反您若“闻谤而怒”,即使是“巧心力辩”,也将象“春蚕作茧”而“自取缠绵”。因此发怒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有害无益啊!发怒这一过错的道理就这么深,其余种种过恶也是同样。只有道理明白了,那么过错也就自然不会再发生了。
 
    而改过最为究竟彻底的是“从心而改”。所谓“过有千端,惟心所造”,“过由心造”,亦应由心改。因此“最上治心”,要做到“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如果做不到,则要“明理以遣之”。再做不到,就只有“随事以禁之”了。而从事、从理、从心三者要相互配合,所谓“以上事而兼行下功”,就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这正是了凡先生给我们的改过心得啊,我们应该好好的体悟才是!
 
    三、“积善之方”是“众善奉行”
 
    易经开篇就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见积善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了凡先生以孔子和大舜这两位圣人的实例为先导引出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十个典型的积善案例,生动地阐述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深刻道理。
 
    而为善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善。了凡先生慈悲,他老人家以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这八个方面来帮助我们深辨善恶。
 
    读读老人家的开示吧,真如醍醐灌顶啊!
 
    何谓真假:“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根心者真,袭迹者假”;“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
 
    何谓端曲:“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
 
    何谓是非:“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接着了凡先生又为我们列举了随缘积善的十大纲目。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下面列举几项以自勉之。
 
    与人为善,就是要做到“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应该要“收敛才智、若无若虚”。
 
    爱敬存心,就是“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所谓“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
 
    舍财作福,方能“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爱惜物命,其道理就在于“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因此“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
 
    四、“谦德之效”是“自净其意”
 
    一句“谦之一卦,六爻皆吉”,道出了“满招损,谦受益”的真谛。了凡先生以世间人所希求的功名为例,列举了其五位同乡因谦虚之德所感得的功名果报,说明了“存心制行”、“虚心屈己”,“方有受福之基”的道理。因此“改过积善”重要的是应“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谦虚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三轮体空”的境界。就是行善而不着行善的相,那才是圆满的善行,其果报也才圆满,这也是佛家所言“自净其意”真实意谛之所在。
 
    四篇家训如同一部佛经,它道出了诸佛所教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根本教旨。由此可明,了凡先生的“立命之学”家训也正“是诸佛教”啊!我辈得当“信受奉行”,不因循、毋自旷,方能“受教有地、取善无穷”啊!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