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经典哲理之语(一)

日期:2017-12-04 15:48:41 作者:了凡同修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坛经》)
    如果世界上没有认识万物的人,万物也就不称为万物,由此而知万物是依存于人的。意谓万物都是人给予的名号。
    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
    用清净心作事,就是善业的根子;用不善心作事,就是罪恶的根子。心清净,世界相应地清净;心地充满各种污秽,那末世界也就满眼污秽。业:梵文karma(羯磨)的意译,包括身、口、意三方面,称为“三业”。意为造作,泛指一切必将引起果报的身心活动。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
    在三界的范围内,都是以观察自心以除妄念,终究能解决轮回之苦,如不能自观,那就永远处于烦恼痛苦的缠绕束缚之中。
    一切诸法,从妄想生。(《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
    所感到的外在事物现象,都是由于自己的妄想形成。
    以心为宗,故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以心为体,故云:“一切法即心自性。”(《宗镜录》卷一)
    以心为一切的根本,所以说;天上天下只有我(掌握了这个真谛)最为尊上;以心为一切的本体,所以说:一切事物都不过是由心所幻化出的现象。
    大根人知唯识者,恒观自心,意言为境。(《宗镜录》卷二)
    如有大根器的人,知道了万物唯识所现的道理,就时常观察自心,一切事物现象只是意识变现的境界。
    境由心现,故不从他生;心藉境起,故不自生;心境各异,故不共生;相因而有,故不无因生。(《宗境录》卷三)
    外境是由于心而显现,所以不是由主体产生;意识是由外境而引起,所以不是由主体产生;意识与外境各别,所以不是共同产生;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所以并非无因由而产生。
    诸法从意生形,千途因心像。(《宗镜录》卷三)
    由意识而感觉生发各种事物的形象,千姿万态都通过心灵而反映出来。
    终无心外法,能与心为缘,但是自心生,还与心为相。(《宗镜录》卷五)
    终究没有心外之物的存在,能够成为心所认识的对象,都只是由心识而产生,反过来又成了心所认识的对象。
    随所念起,一切诸法,皆是邪见。(《宗镜录》卷五)
    随着意念的活动,便显现各种事物现象,这些意念都是不正确的邪见。
    心能为一切法作名,若无心则无一切名字,知世出世名字,悉从心起。(《宗镜录》卷二八)
    意识可以为一切事物确立名称,如果没有意识,就没有一切名称,应知道世间的和世世间的种种名称,都是从此心而生出。
    由依意识生唯识智,唯识智若成,还灭自本意识。(《宗镜录》卷七九)
    因为借助意识生起唯识的智慧,唯识智如果成就了,就能够反过来消灭自己原有的意识。唯识智:指认定世界万胡是“唯识所变”,“实无外境,唯有内识”的这种智慧。
    因前境能生心,名“因成假”,后起分别,念念相续乃至成事。(《宗镜录》卷八四)
    意谓因为前存境界才引起心念的生起,名为“因成假”,而后加以类别区分,通过意识的不断活动,以至成为实事。
    末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摩唯心已,分别则不生。(《宗镜录》卷八四)
    因不了解境界是心所现,致生种种分别;若了解境界全是心所现,分别就不再产生。意谓进入心境双忘的虚静之中就不生分别。
    一切诸佛,一切诸法,从意生形。(《宗镜录》卷八四)
    一切佛、一切事物,都是思维产生妄见所见到的情景,或予以名称概念成予以定义规范,都是在当他产生妄见的那个时刻,通过意识语言对对象所加的区分。
    一切造善恶,皆从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以心为本。(《宗镜录》郑九四)
    一切善恶的作为,都是从心中所想而产生,所以真正出家的人,修行都是以心为主的。
    一切诸法从自心起,从本以来皆无所有。(《宗镜录》卷九六)
    人们见到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自己的意识产生的,并不本来就有的。
    如人以已手,还自摩挫身,如是自心内,现境还自缘。(《万善同归集》卷下)
    犹如用自己的手,摩挲自己的身体,(以为彼此区别而非一体),由于自己的心显现出外境,却再去对外境加以攀缘,与将自己的手与自身认作并非同体一样。
    天下莫近乎心,天下莫远乎物。(《辅教篇-中广原教》) 
    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别,则灭诸有趣。(《大慧语录》)
    各种作为都是由心的作用而产生,所以说心幻化出种种作为,如果离开了分别种种事物的心,就会消除人们的诸种趋向与作为。业:见“以清净心为善业根”条注。分别:指人的识别事物和分辨是非的认识活动。
    融却无穷事,都成一片心。(《云卧纪谈》卷下“苏子由和顺禅师诗”)
    融化那无穷事物,成就我一片真心。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五灯会元》卷一“毗舍浮佛”)
    假借地水火风这四大而形成身体,心念本来不会生起,只是由于身境才生起。四大:佛教认为物质包括人在内,是由地、水、火风等四种基本元素所组成。毛发齿爪皮肉筋骨属于地,唾涕痰泪属于水,暖气属于火,呼吸动转属于风。四大即指地、水、火、风。
    非风铃鸣,我心鸣耳。(《五灯会元》卷一“僧伽难提尊者”)
    按,伽耶舍多闻风吹动殿角铃子发出声响,僧伽难提尊者问他是风鸣还是铃鸣。答道不是风铃鸣,只是我心中感觉铃鸣而已。
    觅罪不可得,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五灯会元》卷一“慧可禅师”)
    意谓罪性是心识所生,心空则罪亡。按,僧璨求慧可为他忏罪,慧可要他把罪拿来,僧璨寻思罪在何处,寻来寻去寻不着,于是领悟罪不在自身,也不在外界,更不在内外之间。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五灯会元》卷一“僧璨鉴智禅师”)
    心中一念不生,一切事物都不能发生影响。
    百千法门,全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五灯会元》卷二“法融禅师”)
    意谓各种法门功德,都在这心的源头里。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五灯会元》卷二“法融禅师”)
    境界外缘本无好丑,好丑是由人心所给予的分别,心如果不强加外物以好丑的名称,各种妄幻的心情思虑又会从何而生呢。
    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灯会元》卷三“道一禅师”)
    凡是所见到的事物现象,实质上都是自心的显现,心并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事物现象反映出来。色:“从本以来”条注。
    若欲识本,唯心自心,此心元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根本,故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五灯会元》卷三“法常禅师)
    如要识取本原,只有明了自心。心本是俗世与佛土中一切的根本,所以心萌生,则种种境界生,心寂灭,则种种境界也就随着消灭。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因于市肆行,见一客人买猪肉,语屠家曰:“精的割一斤来。”屠家放下刀,叉手曰:“长史,那个不是精的?”师于此有省。(《五灯会元》卷三“宝积禅师”)
    意谓肉本身无所谓精与非精,由人的企求而有精与非精之别。市肆:市场。长史:一种称谓,可理解为客官。
    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己。(《五灯会元》卷四“景岑禅师”)
    意谓每个人所感受的世界都是自己意识的产物。
    昭昭灵灵,只因前尘色声香等法而有分别,便道此是昭昭灵灵,若无前尘,汝此昭昭灵灵同于龟毛兔角。(《五灯会元》卷七“师备禅师”)
    这个灵明的知觉,只因具有色、声、香因素的现象在它之中反映,便认为知觉就是灵明,如果没有前尘,这个灵明就像龟毛兔角一样是不能显现的。前尘:尘即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前尘,指当前显现认识的上述六种境界。参见“三界虚伪”条注。
    问:“寒暑到来,如何回避?”师曰:“可不向无寒暑去?”曰:“如何是无寒暑处?”师曰:“寒时寒杀黎,热时热杀黎。”(《五灯会元》卷十三“良价禅师”)
    意谓人死了还有什么冷热的感觉。黎:能为弟子规范的僧人。此处可译为师傅。
    仰面看天不见天。(《五灯会元》卷七一“慧南禅师”)
    意谓实相虽在眼前,却不能了解它的实质。
    远近灯肥瘦,高低月长短。(《楚石和寒山诗》)
    灯光的远近形成身影的肥瘦,月照的高低映现影子的短长。意谓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而显出事物的差异。
    妄心者,托物而生者也,妄身者,假物而成者也。物者何?前尘之谓也。(《紫柏老人集》卷三)
    存有妄想的心,凭外物而产生,处于生死变灭中的自我形体,是由物而构成的。物是什么呢?就是显现在面前的虚假不实瞬息流变的诸种存在。前尘:见“昭昭灵灵”条注。
    理在已不在物,理在心而不在事。(《寱言》)
    物:外物。事:事情。
    夫万物纷纭,非有也,有之者人也,人不有,则万物何有!(《梦游集》卷四五“憨山绪言”)
    意谓一切皆是人的意念所生。
    物无可欲,人欲之,故可欲。(《梦游集》卷四五“憨山绪言”)
    外物本无可追求的价值,由于人们要去贪求它,才显出了价值。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